音乐学院学生让黔剧走进校园

发布者:先久坤发布时间:2025-04-01浏览次数:10

黔剧,作为贵州的本土戏剧形式,起源于毕节黔西市。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而且对黔西地区具有显著的文化推动作用。通过将黔剧艺术融入健美操动作,非遗传承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的转变,在青少年中搭建起文化认同的精神桥梁。

2025317日,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组织硕士研究生和来自贵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本科生组成遗路黔行黔剧传承团队来到黔西市,开展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黔剧的宣传及调研,在黔西市部分城乡学校开展了黔剧宣讲课堂,并教授黔剧课间操

团队一行来到黔西市第四中学,为同学们讲解黔剧的历史由来与当今发展状况

黔西四中七年级的同学们在填写黔剧文化调查问卷

现在由我来带领同学们做一套黔剧与广播体操相结合的黔剧操,主要是由广播体操的形式展现,带领我们从上至下活动身体,有头部运动,扩胸运动,肩部运动,上肢和下肢运动,中间穿插了黔剧动作的云手,亮相,甩袖等动作元素,现在我们开始第一个预备动作……”团队成员悉心为同学们教授动作。

随后,团队一行五人来到黔西市第一中学,为同学们宣讲黔剧和教授黔剧课间操,学生们在韵律运动中亲身体验黔剧的程式美学,在身体记忆中完成地方戏曲基因的隐性传承,为黔剧艺术的活态化保护培养了新一代的传承者,有效缓解了非遗传承的断层问题。非遗+体韵的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文化传承环境。

黔西一中学子正跟随团队成员学习黔剧课间操,图中所示是其中一个右手举于额头上方的动作

最后,团队来到黔西五中,大课间时间,千余名中学生踏着黔剧剧目选段的旋律翩然起舞,衣袖翻飞间既有戏曲的身段韵味,又显体操的青春律动。这是贵州大学遗路黔行实践团队打造的黔剧课间操首次在中学大课间亮相的场景,也是非遗创造性转化的一次生动实践。

这套“黔剧课间操”,凝结着团队三个月的创作心血。李永琪介绍,在此之前她们走访了黔剧团老艺人,提炼出“扇帕组合”“云步转身”等经典程式,又结合中学生运动需求,融入伸展、跳跃等元素。体育学院的杨丽芬补充道,团队特别邀请运动医学专家指导,确保动作的科学性。

团队来到黔西七小对同学们进行黔剧文化宣讲,并教授“黔剧课间操”,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学校领导表示非常支持团队对于本土文化的宣扬,对于“非遗进校园”活动怀揣着无比期待的心情

老师和学生正在学习“非遗课间操”

团队来到黔西一小对同学们进行黔剧文化宣讲,老师和孩子们对于了解和学习非遗的兴趣很浓,在团队教授学生课间操的时候,老师也不由自主被带入,一起学习“黔剧课间操”。当古老戏曲与现代教育相遇,当非遗传承遇上青春创意,“遗路黔行”黔剧非遗传承团队用课间操这支特殊的画笔,正在黔西大地上描绘着传统文化活化传承的新图景。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让他们对黔剧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黔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黔西之行,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遗路黔行”的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这不仅是非遗进校园的创新实践,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生动教育,在举手投足间,让年轻一代读懂本土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他们深入基层,走进校园,将黔剧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为非遗“黔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方式。

 

来源|动静贵州

一审|杨凤琴
    二审|马  超

三审|孙  芸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