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服务地方 助力脱贫攻坚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舞台剧目展
-----儿童剧《枫树下的守望》
音乐学院积极探索助力脱贫攻坚新渠道,结合我院艺术教育的专业特色和艺术人才资源的优势,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外展示40年来贵州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我院2018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儿童剧《枫树下的守望》,于10月15日至18日,在贵阳世纪星光剧场面向社会公演。?xml:namespace>
故事讲述的是城市小孩赵天宇来到苗寨亲戚阿朵家体验生活,由一个只想着吃喝的小少爷,转变为反思自己和父母关系,并和苗寨小伙伴成为好朋友的懂事小孩。面对苗寨的新生活与新伙伴,赵天宇的态度由最初的嫌弃和抗拒转变为尝试着理解与接受,透过苗寨孩子脸上的明朗灿烂的笑脸,赵天宇看到了山村孩子内心深处隐忍克制的孤独,理解了众位孩子身上背负的重担,明白了孩子们对于山外世界的渴望。
故事围绕山村留守现象与城市新型留守现象展开,但并不让人产生任何说教的冰冷感。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让众位家长在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与陪伴孩子成长之间做出抉择,未免过于强人所难。所以,此剧在借由孩子视角讲述被留守现象背后的心酸与无奈之际,更多地倾诉的是孩子们对于爸爸妈妈的理解,从孩子的童言稚语中流露出的这份对于爸爸妈妈的理解,为此剧增添了浓浓的温情色
此剧开演前,音乐学院作了大量的宣传,希望各大、中、小学的教师、家长和学生积极观看,积极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
演出的三天中,我们也关注了其中几所学校的团队,尤其是云岩区枫丹白露小学党支部和贵阳市第十二中学。云岩区枫丹白露小学党支部称:通过观看儿童剧《枫树下的守望》,让参与活动的党员老师更加清楚,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被关爱的群体,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应责无旁贷地扛起这份重担,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家的温暖,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教师的爱心,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填补留守儿童的心灵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而美好。
下面是来自贵阳市第十二中学学生观看后的读后感: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由于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等其他原因,贫富差距开始在农村与城市中出现,并且越来越大。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村子里有能力,能出去的人都去城市里寻找生存之法,农村留下的只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越来越浮躁的人们在金钱的利益中逐渐忽略身边最需要关心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由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戏剧系的同学们带来的话剧《枫树下的守望》,追寻我们曾失去的爱。
——贵阳十二中初三5班刘俊含
这部话剧,让我掉下了许多眼泪,阿朵的聚光灯下的独白,道出了我们千万孩子的心声。话剧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或许越懂事的孩子,内心就越悲伤吧”,这就是我,以及大多数孩子的真实写照。我们需要的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的陪伴。这部话剧就贯彻这样一种核心内涵,“不讨伐成年人,不抱怨现实,它是一场关于社会的思考,一场关于人性的探索,归根结底,一切都是为爱。”
——贵阳十二中初三5班周钰
我观看了《枫树下的守望》舞台剧,心里除了“好”字,便什么也没有了。演员情绪很饱满,剧情有笑点也有泪点。城市小孩赵天宇,来到农村后,从刚开始的抗拒,到最后的和睦相处,成长过程也有许多挫折。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阿朵念作文时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有两个同学哭着声嘶力竭道:“老师,我想我妈妈了!”“老师,我想我爸爸了!”听到这两句话时,我很难憋住自己的泪水,我也听到了许多人抽纸巾的声音。家人的陪伴,是这世界上最珍重的,是孩子最期盼的,有陪伴与有钱,二者终归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如何,心中的爱是永不变的。
贵阳十二中初三4班高田甜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学校和教师将通过多种渠道,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变得更美好。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